佛教传承的概念-西安卧龙寺
Website Home
现在少林寺已经不收入室弟子了,不过俗家的弟子好象还可以.佛学里面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?
什么是色呢;

不仅仅是漂亮的容貌,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,都是色。
我们看到豪华的住宅、华丽的服装、精致的工艺品以及漂亮的异性,就会产生欢喜心!

佛云:“六贼”,就是对“色”的准确诠释。

第一个就是“眼看喜”。
人们往往被眼睛欺骗;

第二个是“耳听怒”。

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悦耳动听的声音,比如音乐,比如别人对我们的恭维或赞美。

如果是刺耳的声音呢。
就会让人感到心烦意乱第三个是“鼻嗅爱”;

女人们都喜欢使用香水,因为那种让身体香气四溢的感觉非常好。
好在何处呢?

本来嘛,自己的身体,即使有臭气也闻不到,使用香水的目的,不过是为了让别人有好感。

在办公室或家里,很多人也会使用空气清香剂。
其实,香水和空气清香剂对人的健康都是有害的,可我们仍然情愿被鼻子欺骗;

第四个是“舌尝思”。
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很自然会偏爱一些美味食品!
殊不知,美味常常是健康的大敌;
例如,牛羊肉在熏烤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,可许多人仍然禁不住去享用?
又比如,酒里面可能含有杂醇油、甲醛、乙醛、氰化物及铅等许多有毒成分,可人们仍然爱喝。
不喜欢吃的东西,即使再有营养,也没人愿意吃?
第五个是“身本忧”,说的是触觉;
一个相貌丑陋但皮肤细嫩的女人,盖着头脸让你抚摸,你也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!
可是,一旦揭了盖头,那种奇妙的感觉就没了,换成了另外一种感觉:晕!
第六个是“意见欲”,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直觉;
一些女人总是相信自己的直觉,可是呢,被直觉欺骗的案例不胜枚举?
所以,这六贼,也就是我们的六种感官意识,它们像幽灵一样出没,让我们的心神不得安宁,使我们产生种种杂念,干扰着我们正确的见识、思考和行动所谓空,就是要排除这六种杂念对我们作出正确判断的干扰;

意通常指意根,意识就是第六识。

意识在大小乘的理解中,差别不大,但是意根在佛教和合派系中是截然不同的。
首先先谈一下大乘唯识宗对意根的理解,比较有代表性,因为中国多数佛教徒都按照唯识宗的说法理解意根,也就是第七识末那识!
第七识为什么叫意根。
它具备这么几个特性,它不但是第六意识的依托,同时也是第八识的依托,所以一切识都需要依托末那识而得以存在,那么末那识是否依托什么;
末那识依托第八识,所以第七第八识互相依托,但是通常情况叫意根的时候,通常都是指第七识,但严格来讲,第八识也算意根。
第二个特性,意根是相续不断的,这也是意的根本特性,就是“等无间”,白话讲就是不间断的连续着,所以说第七识永远不间断,不像前六识会有间断的时候,比如你晕阙的时候,前六识都间断了,但是第七第八识都不间断,但是通常情况下,第七识叫意,而第八识习惯上叫心?

第三点,第七识和第六识一样,可以思维可以了别,但是它的对镜不是外境,而是内境,所以只能了别第八识,不能了别其他的事物。

第四,第七识了别第八识的同时,产生了我痴,我爱,我见和我慢,它是根本烦恼的源处,第七识产生的我见就是大乘佛教中的俱生我执。
下面讲一下小乘佛教的意根,相对来说,小乘佛教的意根要清晰的多,不像大乘的说法难以理解?
首先俱舍论定义意根为“无间灭意”,什么意思。
就是念头或者心识之间的相续性,这种连续性或者惯性,类似于我们看电影的时候,图片之间的惯性形成了视觉上的错觉,认为这些图片是连起来的,实际上都是惯性或者连续性,这种连续性就是无间灭意,也就是意根!
所以小乘的佛法理解意根和大乘唯识的意根有本质区别,小乘的意根没有识体,而是前念的相续性这两种意根的说法如果从意本身来说,小乘的说法更贴近意的内涵,因为意就是指无间相续性,小乘的意根也单指无间相续;
佛教准确说应该是无神论。

“佛”是一个理智、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。

换句话说:佛是大智、大悲(或谓全智、全悲)与大能的人。
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:佛不是万能,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,他只能教导我们,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。
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,或判我们入地狱。
要为“佛”下一个定义,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;
简单的说,佛就是“觉者”,“一个觉悟的人”;
也许更明确一点,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。
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,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,就是说:佛是一个自觉觉他、觉行圆满的人;
换句话说,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,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,而这种自觉(觉)和觉他(行)的工作,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;

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,他姓乔达摩,名叫悉达多,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,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,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。
他在二十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,出家学道,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?

六年后,也就是三十五岁的时候,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,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。
我简单介绍佛陀修行的经过,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,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,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,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,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。
释迦牟尼--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,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;
佛与我们的不同,不是在人格上、地位上的不同,只是在一个‘觉’字的不同罢了。

即韩愈说的:‘闻道有先后。
’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、成就及造诣,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?

释迦牟尼认为,一个人的吉凶祸福、成败荣辱,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。
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,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!

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,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,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、升华,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。
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;
他主张“要收获什么,就先要栽种什么”!
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,你若想收获苹果,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?
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,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,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。

要加以说明的,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‘真平等’精神者,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,并不只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,佛教反对“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”的论调。
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,真是惨不忍睹,恸不忍闻,连孟子都要慨言:‘闻其声不忍食其肉。
’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,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,无不具有佛性--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,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,在形体上、智慧上有所不同,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,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!
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,他亦具有‘人性’一样,我们要以‘人道’来对待他,用‘人道’来教育他、感化他;

古人说:‘天有好生之德。
’又说:‘万物与我并生。
’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?

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。
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,只要放下屠刀,立地就可以成佛!
佛更认为真正的‘犯人’不是罪恶,而是无知,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(佛教叫‘无明’)所引生出来的!
因此苦口婆心地、日夜不停地开导、启发众生,就变成佛的责任了;
佛关怀众生,‘如母忆子’,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,而且广发‘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;
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;
’的誓愿;
(菩提是‘觉悟’或‘正道’的意思,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?
)这是何等的慈心。
何等的悲愿;

这才是真博爱。
这才是真怜愍呀!
‘佛’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。
就像我们称能够‘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’的人为‘教师’一样,教师不只一位,人人可以做教师,处处可以有教师?

同样的道理,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,人人可以成佛,处处可以有佛,就像安明居士在《论佛》中精辟的点到:“佛为自然,自然为佛。
人在佛中,自然成佛;

机智的辩证出了佛就是自然,而自然就是万万千千,包括花草树木,人鬼禽兽,即便纵然是魔,只要放下屠刀,也可成佛。
而人若想成佛则需自然,万万不可急于求成,要心如止水,要破除贪,嗔,痴三毒?

只有这样就会自然而然,顺理成章立地成佛。

其外,不只这个世界有佛,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。
(当然也有众生;
)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,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‘独一无二’的神,而尽力地攻讦、否定他教的神,称他教的神为‘假神’;
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,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,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,同处于平等的境地(永远是主仆关系)!

因为神是造物者,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‘物’之一而已。

佛教根本否定‘神创造万物’的假设,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‘开始’。
所谓一件事的‘开始’祗是前一件事的‘结束’而已!

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,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。
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观点,而认为万物都是‘因缘聚合’而成的。
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,它是土石之积?
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。
再看教室的桌椅,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!
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‘山’!
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,哪来‘湖泊’的影子!
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,请问‘桌椅’在哪。

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,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‘色’,因为它们只是‘因缘暂时的聚合’而已,并不是真实不变的,所以我们说它们是‘空’的--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。

这就是佛经上‘色即是空’的简单道理。
佛对众生说法,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,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设教。
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,就有不同的解释:例如:对于智慧高的人,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,明心见性,当下即悟的道理。
对于智慧稍低的人,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,按部就班地去修行。

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,能适应不同的时代,不同的众生,这就是他能够因材施教,因地制宜所致。
而这种教育方法,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!
佛经上所讲的:‘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求菩提,恰如觅兔角。
’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,觉悟也要在人间,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,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,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,而‘独善其身’地修成正果;

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,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,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。
要以这两种‘悲’和‘智’交互运用,相辅相成,做到彻底、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;
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,从修行一直到成佛,既没有‘入世’,也没有‘出世’,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?
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‘西方极乐世界’、‘东方琉璃世界’等净土,劝人念佛往生彼国,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,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,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‘化人间为庄严净土,变地狱为极乐世界。

’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,并不是要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。
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,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,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,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;

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(西元前三世纪),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、兼容并蓄的遗教,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,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:‘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。
应如理尊重他教;
这样做,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,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!
反过来做,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,也伤害了别的宗教!
’‘因此,讲和谐才是最好的;

大家都应该谛听,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。
’(谛听即留心听?

)从这一段文字看来,这种宽容和诚意,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。
在佛教经典里,可能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!

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,弟子们所看到的他们的导师,总是和颜悦色,慈悲安详的,他对好人如此,对坏人也是如此。
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,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,他还鼓励他们怀疑发问?
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,仍然谆谆地教诲,反复地询问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?

佛说:‘大疑才有大悟,小疑只有小悟,不疑就永远不悟。

’佛也在最后的教诲时说:‘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,众生是我的......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,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。
......我从不压迫别人,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!

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