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把佛法当人情-西安卧龙寺

Website Home

佛法就是改过迁善。

所谓“乘”,是梵文yana(音译“衍那”)的意译,有“乘载”或“道路”之意!

大小乘的分别,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(利益大众的行为),大乘佛法宗旨是“普度众生”,大乘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,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世界,从而成就佛果;

而小乘着重自己解脱,一般‘包括声闻乘和缘觉乘!

大乘和小乘的区别,表现在许多方面:首先,在对于释迦牟尼佛的看法上,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作是一位伟大导师,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!

大乘佛教则把它看作是一个威力广大、法力无边、全知全能的佛,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,在十方、三世有无数的佛;

其次,在修持方法上,小乘佛教主张修戒、定、慧“三无漏学”、“八正道”。

大乘佛教则除了“三无漏学”、“八正道”外,着重于修习包括“六度”、“四摄”在内的“菩萨行”。

即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

本师释迦牟尼佛教导世人怎样做人,怎样生活,和怎样由人修行成佛的方法,叫做“佛法”。

世界是矛盾统一的么,没有人情你办不了事,你不欠别人人情,别人怎么办事啊,想开点把哲学所说的“唯心”,是以“心”为第一性。

佛教讲缘起,在缘起法中,没有所谓的第一性。

所以,“物质第一性”和“精神第一性”都不符合佛教的缘起法则!

佛法认为,世间所有事物,从心到物,都是相互依赖、相辅相成的;

之所以强调心的作用,主要是针对凡夫为物所役的现象而提出,一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,一是说明心念的力量和影响?

但并不否定物质的存在!

佛法讲“心生则种种法生”、“境由心造”,但也讲“法生则种种心生”;

从佛法观点来说,心的产生也需要众多条件,如唯识宗所说的眼识九缘生、耳识八缘生、鼻识七缘生等等。

任何一种精神现象和状态的生起,都需要特定条件,是条件决定事物的存在;

自从太虚大师倡导“人生佛教”以来,在许多大德共同努力下,中国佛教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;

在中国佛教走向人间之际,净慧法师更提出了“生活禅”的理念并付诸实践,利益人间,其功甚伟?

净慧法师说得好:“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、净化社会的精神,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,落实在工作中,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”,“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”;

净慧法师的开示本身就已说明了佛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,就笔者理解,这些开示中其实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点,即: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和在生活中实现佛法!

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意味着以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中,以大乘菩萨行的精神自利利他,自净净他,使自己、使他人、使社会远离染污,远离烦恼。

而在生活中实现佛法则意味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自在、更安祥、更幸福,转烦恼为菩提,使社会更和平、更安宁、更洁净,化人间为净土。

在这里,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为因,在生活中实现佛法为果?

然而,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是:佛法与生活究竟是同是异!

佛法究竟能不能指导生活。

也就是佛法与世法的关系将如何定位的问题。

事实上,就笔者观察,有些在家修行人在这方面的认识是比较模糊,本文主要想谈谈这些问题,以期得到一清醒认识。

言佛法与现实生活的有同异问题,就佛法的究竟来说早已落在戏论中了,但就随俗谛而言,却又必须弄明白。

一般而言,在认识上容易走上两个极端:一是认为佛法是出世法,与世间法完全是两回事,因而佛法根本上很难与世法融合在一起,否则只能导致佛法的世俗化,这是比较传统的看法;

一是认为佛法与世法不二,所谓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佛法与世法是一个东西,有些修行人动辄言“佛魔不二”,认为强调佛法与世法的区别无异于将佛法与世法打成两段,等于使佛法脱离现实生活,这在提倡“人间佛教”的今天是最易产生的看法?

(“佛魔不二”的概念也往往被某些附佛外道别有用心地借用,以混淆是非)佛法可以分为真谛和世谛,从真谛方面看,佛法、世法一性不二,空寂平等,一切法皆是佛法,它们本质上是一体的?

但从世谛方面看,佛法、世法的缘起不同,佛法缘清净法得建立,世法缘染污法而成就?

因而佛法是出世法,是解脱法,而世法是轮回法,是系缚法。

因此二者是不同的,是相异的!

在贯彻佛法走向人间的同时,要全面衡量这二谛的深刻意义而行于中道。

认为佛法与世法是两回事,是执着于二者在缘起上的差异性,这不仅迷失二者在体性上一致平等一味的真谛,同时也迷失了佛法必然要化导世间、净化生活的大乘菩萨精神,因为佛法的真精神必然是以不舍众生,献身世间的普贤愿行为归趣的,如《金刚经》言:“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”,如果我们将佛法与世法,修行与生活都打成两截,只顾自己的解脱和安乐,不愿深入世间担当弘法利生、影响大众的责任,不愿用佛法的真谛去唤醒烦恼众生的恶梦,那我们凭什么去灭度众生。

凭什么去圆满普贤愿行;

由此可见,虽然佛法与世法在缘起上有异,但我们不能因此将其判为两途,因为二者在体性上是圆融无碍的,生活与修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?

相反,如果由于佛法与世法在体性上一味不二,便由此认为佛法就是世法,世法就是佛法的话,那就惑于二者体性的平等而迷失二者缘起上的差异,那么就会模糊二者的界线,我们说将佛法融化于世间,并不意味着把佛法异化为世间法,也不是把佛法等同于世间法,而是要以佛法的基本精神,以四摄为基本原则贯通于现实生活中,在顺应现实变化的基础上去净化我们的生活,消除我们的心垢,息灭我们的烦恼,这是实行“人间佛教”这一基本理念时要清醒认识到的。

无论大、小乘佛法,根本上都是针对众生烦恼而建立的对治法,“佛说一切法,为度一切心。

我无一切心,何须一切法”。

佛陀是大医王,佛法便是这位大医王针对众生疾病为求对治而开出的药方,能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,令众生转染得净,离苦证乐。

如果佛法与世法变成了一回事儿,在世谛上也变成不二了,那佛法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,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,有时,过于强调佛法与世法的平等同样会失去佛法应有的旨趣?

因此在给佛法与世法之间的关系定位时,要注意真谛和世谛间的问题,不着真谛不舍真谛,不着世谛不舍世谛而行中道?

无论我们是使佛法脱离世法还是将佛法混同世法,其结果都是使佛法失去其本有的功能。

由于我们长劫以来的无明习气,我们在工作、生活中都充满了贪嗔痴的意识心念及行为,但我们却往往无知无觉,这是世法的根本面貌?

正如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中地藏菩萨所说的:“我观是阎浮众生,举心动念,无非是罪,脱获善利,多退初心,若遇恶缘,念念增益”,我们的情形恰是如此!

如果我们失去了佛法的引导,我们便如离家出走,失去依怙而时常迷路的幼儿被危险所包围一样,轻言“佛魔不二”对我们尚在凡夫地的修行者来说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。

而佛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能引领我们远离贪嗔痴之恶疾,脱离六道烦恼苦海,在同样的工作和生活中,转染污为清净,转系缚为解脱,从而在不废弃世间的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获得人生意义的终极之乐。

由此可见,在我们的工作、生活中,佛法的引导意义是勿用置疑的。

我们不仅要用佛法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,照顾当下的一言一行,照顾当下的起心动念,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能转恶为善,转染成净!

同时,我们还要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世间的现象,观照人类发展的终极意义,发起大乘愿行,不住真谛,不染世法,自利利他,与一切有情共圆种智;

笔者以为,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净慧法师所说的:“将信仰落实于生活,将修行落实于当下,将佛法融化于世间,将个人融化于大众”的真实意趣,也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体验到“人间佛教”的真谛。